“人臉識別”亮相網絡安全周成網紅
阿里巴巴在杭州肯德基試水“刷臉支付”,蘋果手機發布會向全球秀出“刷臉解鎖”,人臉識別一時成為“網紅”科技。在2017年網絡安全博覽會暨網絡安全成就展現場,“刷臉”也成為最熱門的互動體驗項目,不僅能核驗身份,還能發現“世界名畫中的自己”。
企業試水“刷臉”取快遞
今年網絡安全周設在國家會展中心(上海),走過18000平米展區、86家網絡安全參展單位,智能車、網絡概念車等高科技琳瑯滿目,但最熱門的,無疑還是人臉識別技術。
試想下,有一天你進入一家無人超市,攝像頭馬上識別出你是誰。你在商區停留的時間,被實時收集用以判斷出你的購物喜好。商品選購好后,你站在柜臺,直視前方,完成“刷臉支付”。
昨日,在阿里巴巴展區,一名相關負責人描述了上述場景,并表示“刷臉”認證或將成為趨勢。人臉識別也是阿里展臺十大科技中的熱門,比如“內容安全檢測技術”通過人臉識別,可判斷圖片、視頻中的指定人物是否涉黃、是否盜用名人頭像等。
更受歡迎的是螞蟻金服的互動體驗“遇見名畫中的自己”。一名女孩站在一款人工智能生物識別機器人前,經人臉識別后,機器人從2000多幅世界名畫中找到和她最像的那幅女士肖像,只需3秒鐘,女孩和名畫的“合影”便打印了出來。
據阿里方面介紹,螞蟻神盾局的人臉識別準確率已達99.6%,再配合眼紋等多因子驗證,準確率可更高,目前已有1.5億支付寶用戶使用過“刷臉”功能。此外,自提柜“刷臉取件”近日首度試水,讓快遞行業也搭上了人臉識別這趟快車。
360公司的“A I換臉”也吸引不少人互動,人臉識別后自己的頭像竟然變成劉德華?工作人員提醒,目前人臉識別技術還不成熟,如有不法分子通過人工智能換臉破解人臉識別登錄系統,就會產生風險,提醒要加密保護,不要僅靠“刷臉”。
公安部第三研究所、中國電信等展臺都帶來了人證合一核驗系統,掃描身份證、識別臉部即可進行身份比對。這套系統已在酒店入住登記,機場車站會場安檢等廣泛應用。
上海觀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研發了一套人臉識別技術,與公安系統聯網,不僅可以直接顯示身份信息,還能幫助警方快速發現嫌疑人,并回溯他們的行動軌跡,甚至可以確認與其“交頭接耳”的人的身份。
“最近一兩年人臉識別發展特別厲害,以前都是靜態圖片識別,現在只要經過這個地方,就能把你找出來。”觀安數據部總監魏國富說。
電信詐騙或可事先預警
盡管今年網絡安全周展臺眾多、內容豐富,但始終離不開幾個關鍵詞:支付安全、反電信詐騙、個人信息保護。
“現在網路詐騙很普遍,防不勝防,想來這邊普及一下知識”,陳先生在中國移動的展臺體驗了預警技術,詐騙電話打入后,手機自動彈框提示:“該號碼涉嫌用于通訊信息詐騙。如涉及公安查案、冒充領導,切勿相信,及時報警!”
不僅傳統通訊企業展出了反詐騙技術,阿里、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也投身其中。
騰訊展臺首次公布了“反詐騙智慧大腦”的4款產品,包括鷹眼智能反電話詐騙盒子、麒麟偽基站定位系統、騰訊安全態勢感知系統以及神偵資金流查控系統。
騰訊副總裁馬斌介紹,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基于人工智能技術,進行黑產對抗模式研究,研發出麒麟、鷹眼等10余款反詐騙產品,覆蓋通訊、金融等領域詐騙黑產作惡的各個環節,能在詐騙的事前、事中以及事后的案情分析等關鍵環節起到作用。目前已落地全國20多個城市,挽回用戶財產損失高達10億元,其中麒麟偽基站定位系統在深圳警方上線3個月,打掉犯罪團伙13個,抓獲110人,凍結詐騙資金6.5億元。
上海觀安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方式,循著蛛絲馬跡,也發現了不少詐騙團伙。魏國富表示,即使域名、IP、用戶名等信息天天變,但詐騙團伙的行為習慣相對固定,網頁形式、編碼軟件、目錄結構甚至是鼠標點擊間隔、點擊方式、點擊來源都可作為判斷依據。魏國富稱,未來在獲得更多詐騙團伙數據和行為模式的情況下,甚至可能做到對釣魚行為做出事先預警,“數據量越多也就越準”。
攝像頭如何防止被“黑”
網絡安全周展會現場,360展出了備受關注的“安全概念車”,相關負責人表示,安全解決方案包括安全車載零部件密鑰以及安全芯片等,并配合360研發的汽車衛士、安全運營平臺等軟件系統,防護行車安全。但其坦言,目前國內智能汽車與國外發展差距較大。
在百度智能車展區,參觀者可手握方向盤模擬行駛,有人還“時空穿梭”,發現自己的G PS定位在拉斯維加斯。“智能汽車對網絡依賴越來越高的時候,就是最危險的時候”,百度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,目前百度智能車還在研發階段,可以進行直線、超車等動作,預計5年內技術成熟,但缺乏政策支持,尚無商用時間表。
攝像頭被“黑”是一種什么場景?在亞信安全展區內,一名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如何“劫持”攝像頭,發起攻擊后不到1分鐘,攝像頭里的視頻便被上傳到另一臺設備。
亞信安全產品管理部員工羅海龍告訴南都記者,當黑客拿到系統權限后,存儲在攝像頭的視頻可能被下載上傳、刪除篡改,導致某個畫面突然不見,或停止工作,“這不僅可能導致個人隱私泄露,也可能危及城市安全。”
此前,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,八成攝像頭存在安全風險。針對攝像頭可能被“黑”的問題,亞信安全展示了一款安全產品,在攝像頭植入安全模塊后,可第一時間獲悉安全漏洞,同時啟動相關的防范措施。
焦點
刷臉支付安全嗎?
專家建議多維識別
隨著人臉識別運用場景變得越來越廣泛,“刷臉”到底安不安全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。
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京春昨日表示,人臉識別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,很多門禁系統、銀行信息中心入口等都有應用,但曾有案例表明,拿照片左右搖擺,就可“蒙混過關”,說明生物識別技術存在瑕疵和漏洞。
“生物特征識別首先要準確,而且對于身份的識別應該是多維的,而非僅僅通過刷臉確認”,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介紹,生物特征識別最早是指紋,后來有掌紋、靜脈、虹膜,現在最新的是基因識別。
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所長劉權看來,盡管當前生物識別技術識別率能達到90%以上,但比較安全的使用場景應該是內部局域網,比如門禁系統、機場和會場安檢等,如果廣泛作為互聯網在線身份識別手段,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,因為生物特征信息不可撤銷,如果留存網絡,可能被復制和模仿。
網絡安全周上,包括阿里巴巴等企業都展出了人臉識別、聲紋識別等技術。當越來越多重要的個人信息掌握在互聯網企業中,又該如何對此進行監管和約束?
劉權表示,第一步應讓企業作出承諾,保證用戶的知情權,同時要保證不過度收集個人信息。比如,一款導航設備收集地理信息無可厚非,但如果讀取手機通訊錄,這就是不必要的。此外,企業還需保證用戶的基本權利,“我的信息我做主”,當用戶不再使用服務后,相關的個人信息應從后臺刪除。
趙波則談到,企業應該在隱私政策中明確公開所收集的信息及如何使用,并且告知用戶確認,當涉及到敏感信息時需單獨授權確定,而非只有“一攬子協議”。
今年7月底,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組織評審十大常用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。“我們發現開展評估工作以來,參評的企業紛紛修改了隱私政策,內容變得更加友好,對于用戶信息搜集也更公開透明,希望能帶動其它企業規范個人信息收集。”趙波說。
然而,不少用戶幾乎從未查閱過隱私政策,并對此次企業修改協議后彈窗提示確認的做法表示不解。趙波回應南都提問表示,以前企業收集個人信息不透明,現在突然盡責告知后,用戶難免不習慣,隨著公眾對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提高,對相關條款將更重視。
采寫/攝影:南都記者 商西 李玲 李冰如 實習生 劉雨錕 發自上海